交互设计:如何重新定义产品需求?

作者:紫咚用户体验设计

无论是交互设计师还是产品经理,首先需要过的一关就是用户,其次是需求,然后生产销售。

用户需求如何描述?
如何把抽象需求转化成具体产品需求?
如何确定不同功能需求的优先级?
卡诺模型和矩阵方法是什么?

回答上述问题前,我们先看一个案例。

学校附近的宾馆老板,最近发现来宾馆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了,为了长期发展,老板决定把床去掉,改成学习室,增加了可以学习的课桌和参考书,创作了非常好的学习氛围。

没多久,宾馆倒闭了。

案例中的需求,是一个伪需求,老板重新定义的需求,自然就南辕北辙了。

一个用户需求的描述常见的格式是:xxx用户,在xxx场景下,遇到了xxx问题。

比如:

1、学龄前儿童,在客厅沙发玩耍时,不知道怎么打开电视?
2、刚入职的新同事,在第一次使用OA下时,不知道怎么请假?
3、空巢老人,在节假日的时候,想见外出打工的儿女很困难。

当我们拿到需求后,是不是也无从下手。那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转化。

数据需求

系统中呈现的对象和信息(字段)

功能需求

产品的动作(用界面体现),需要怎么操作。

情境需求

对象之间的关系和依赖(流程、环境、技能)。

有了数据、功能、情境的需求后,下面就是确定这么多需求的优先级,确定需求范围。

当然也是有方法的,共7种。

1、矩阵分析法
2、KANO模型法
3、经济收益法
4、前/后置需求分析法
5、 满足核心用户需求的优先
6、 满足核心业务的需求优先
7、ROI最大化

重点阐述下矩阵分析法和卡诺模型。

1、矩阵分析法

重要必须的 > 重要不必须的 > 必须不重要的 > 不重要不必须的,矩阵分析法也称为十字法,如下图:

再看一个案例,如何把下面的产品数据信息,放入矩阵图中呢?

大家可以拿出纸和笔,进行练习下,然后再来对照。

其实每个象限里的字段,还可以再分两级,层次感就更清晰,设计界面时,才更有重点。

2、卡诺模型

KANO模型是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(Noriaki Kano)发明的对用户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一种工具。

在KANO模型中,根据不同类型的需求与用户满意度之间的关系,可将影响用户满意度的因素分为五类:基本型需求、期望型需求、兴奋型需求、无差异需求、反向型需求。

基本型需求 > 期望型需求 > 兴奋型需求 > 无差异需求 > 反向型需求

THE 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