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互设计研究:怎么样洞察用户及行为?
思想决定行为,行为决定习惯,习惯决定性格,性格决定命运。——杰克·霍吉
有一些有趣的案例分享给大家:
1、述职时,有一位开发小伙伴,非常专业,PPT中80%的页面是开发代码,全程切换到暗黑开发工具中,帮我们讲解开发逻辑实现过程,你们觉得哪里不对吗?那么领导听后什么感受呢?
2、用户说我想要一口井,他就真是想要井吗?仔细分析下,他只是现在口渴了,一瓶矿泉水或者饮水机是不是可以解决。
3、人们想要一匹跑的最快的马?福特公司发明了汽车,成功解决用户的需求,同时还超过了预期。
4、SONY曾经做过一次用户研究,他们做的MP3,大多数用户说都喜欢红色的,喜欢黑色的较少,但最终把MP3作为回馈送给用户时,却发现很多用户撒谎了,他们大多选择拿走了黑色的MP3,这证明用户也是会撒谎的,不能全听用户的。
1、成就卓越用户,为永久的中级用户优化
我们把用户分为三个层次:新手、中级用户、专家。

新手想要什么?刚开始,新手更希望快速成长,缩短成长时间,没有人永远愿意当个新手。迅速轻松地将新手培训成中级用户,是这个层次的设计目标。
永久的中级用户想要什么?回答这个问题前,先要声明下,这个层次的用户占比最大,超过新手和专家之和。永久的中级用户需要快速进入最经常使用的工具,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这些程序的意图和范围,不再需要解释。对于中级用户来说,工具提示是适合中级用户最好的方式。
专家想要什么?专家也是很重要的群体,通常称为意见领袖。专家可能会时不时寻找深奥的功能,甚至需要所有功能的快捷方式。专家用户会持续而积极的学习更多内容,会欣赏更新且更强的功能。
2、用户研究
什么是用户呢,了解用户的动机,需求情景,需求强度,认知过程,决策心理,需求的频度是否高,需求的数量是否大,用户的使用习惯是什么,用户的行为过程是什么。他们都关注哪些因素,最后再做结果。
他们的需求是否被满足,他们的满意度是否高,他们如果没有被满足,痛点是什么。用户的年龄,性别,职业,电脑使用频率,熟练度,使用产品的时间。这都是用户研究该做的事,也是我们关注的因素。
有些人认为用户研究是万能的,也有人认为用户研究是无用的。有很多人都以苹果公司为例,因为乔布斯叔叔从来不做用户研究,但千万不要认为你也是乔布斯,即使是显性需求我们也有必要做用户研究,任何需求被满足都有优先级划分,所以我们也要做用户研究。
3、用户研究的常用方法

用户访谈:常见的采用方式,适应性强,但是对访谈的能力要求比较高。
调研问卷:采用的最多,操作简单,可以短时间内获得最大数据,但是数据真实性很难保证。
焦点小组:一对多,群组访谈方式,同时互相启发,对主持人控场能力要求很高,但适用场景有限,一般轮流发言,热度升高,大家一起讨论发言。
可用性测试:产品设计的试金石,百试百灵,验证产品设计的必备手段,让用户使用保真原型,仔细观察用户的行为心理,测试信息架构有没有问题,很好的用户研究方法。
现场观察:当你对工作环境不熟悉时,需要去现场观察他们的工作,了解他们的流程,对于我们生活经历少的年轻人,必须做的过程,除非是自己非常了解的领域,但是做产品的时候,通常我们都是不太了解行业内幕。
亲和图法:熟称卡片分类,我们把收集好的需求,整理好拿出来,召集用户来进行对需求的优先排序的方法。
4、定性研究—深度用户访谈

谈话与访谈的区别
用户访谈是运用有目的、有计划、有方法的口头交谈方式向用户了解事实的方法。用户访谈是一种研究型的交谈,是通过谈话双方的口头交流,对有意识要获得的资料的收集和梳理。
与普通的谈话相比,用户访谈是有计划、有目的、有意识的收集资料的过程。用户访谈一般都有明确的时间安排以及谈话主题的。与普通谈话不同,用户访谈的过程中必须力求真实,不能随便对用户所说的话表示赞同或者评价,并且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记录行为,访谈结束后还要进行事后的梳理与总结。
访谈前
1、明确研究目的,为了了解什么问题而进行访谈。
2、编写研究方案,方案包括:研究内容、人员方法、用户招募、时间规划等
3、招募用户,发布招募信息,筛选符合条件的用户。
4、准备访谈提纲,罗列访谈中的问题点,访谈过程中基本按照提纲询问。
5、搭建舞台,比如材料准备、场地准备、熟悉提纲内容。
访谈中
1、总是问追踪问题
2、当有疑问要问清楚
3、避免有诱导性问题
4、说他们的语言
5、记录或者录音
访谈后
1、整理笔记
2、分析数据
3、输出报告
5、定量研究—调查问卷
确认用户筛选条件
编写调研问卷